欢迎访问开云·Kaiyun官方网站
手机:13695242585
电话:010-09524125
邮箱:xentro13zu@kaiyun.com
地址: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大旺路134号
发布时间:2024-03-01 点此:424次
中国人在传统而欢腾的年俗中辞旧迎新。从北到南,每一项年俗的背后,都流淌着别样的年味。象帽舞、打铁花、滚灯……历经岁月的沉淀,这些年俗活动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流传了千百年的花式闹春,是一番怎样的景象?
春节假期,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村庄里,一群表演者频繁晃头,以此带动帽子上的多彩飘带,“画出”一个个圆环,如同环绕在周身的一道道七彩光,动感又飘逸。
象帽舞动表达节日喜悦
这是朝鲜族富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之一——象帽舞。每逢节日和庆典,朝鲜族群众会摇动多彩的象帽,表达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喜悦之情。它也是朝鲜族农乐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,2006年,朝鲜族农乐舞(象帽舞)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象帽舞的来源和朝鲜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。古代朝鲜族人民在耕作时,为了防止虎、狼等野兽的侵扰,会将大象毛绑在帽尖上左右摇摆,用来驱赶野兽。另外,他们狩猎时,在猎取野兽后,甩动发髻以示庆贺。久而久之,形成了朝鲜族特有的民族舞蹈表演形式。
象帽舞种类繁多,舞技多样。具体分为长象帽、中象帽、短象帽、线象帽、羽象帽、尾巴象帽、火花象帽等。每一种象帽舞都有不同的艺术表达。
比如线象帽,它是用长长的窗户纸固定在象帽尖顶的“轮”上,转圈摇头,做大圆形动作,结合杂技形式表现各种舞蹈技巧。再比如羽象帽,它有着丰富的感情色彩,是艺术含量较高的象帽舞表现形式,是将10根白鹭羽毛捆在一起,扎在象帽尖顶五彩缤纷的“连珠串”上,好像秋天的灵芝草,表示喜庆和吉祥之情。而火花象帽是在象帽尖顶绑上几十只萤火虫,表演时萤火虫飞来飞去,显示出富丽堂皇的景象。
铁花闪耀出夜空的浪漫
“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,星如雨。”辛弃疾的这首词,描绘的是元宵节打铁花表演的盛况。
一串串耀眼的铁花在空中散开,绚丽而震撼。像春风吹开了千树银花,又如满天繁星雨点般落下。落下的“铁花雨”,是传承千年的中式浪漫。
打铁花是一种古老的国家级民间技艺,也是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如今在中国许多城市也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。
打铁花起源于北宋,鼎盛于明清时期,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。铁匠们为了庆祝丰收、祈求平安,运用炼铁过程中产生的铁水,创造出璀璨的火花效果。每逢重大庆典,古人专程请铁花工匠们表演打铁花,后经千年流传,形成一种气势磅礴的独特表演风格。2008年,“打铁花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打铁花多流传于黄河中下游,以河南、山西最为流行。开封打铁花更被誉为黄河流域十大民间艺术之首。打铁花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,寓意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,万事如意。
打铁花的铁水最早是用耕田的坏犁铧或生铁熔化而成,铁水需烧热至1600℃才能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。整个表演过程中需要四五个铁匠共同协作,一人用勺舀起铁水,并将铁水甩至空中,另一人则头戴草帽,用花棒将铁水敲打开来,从而在空中形成绽放的铁花。
中国舞蹈“活化石”千年发展添新意
傩(nuó)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,多与“舞”搭配时,人们才会见到它。
春节期间,走进河南永城芒砀山,悠长低沉的古乐声响起,只见两位头戴傩面具的舞者手执道具,或奔走腾挪,或作揖猜拳,神秘又喜庆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。
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傩舞。它也被称为“中国舞蹈的活化石”。傩舞是一种民间舞蹈,其历史源远流长,早在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就有记载。周代称傩舞为“国傩”“大傩”。据《论语·乡党》记载,当时孔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,曾穿着礼服站在台阶上毕恭毕敬地迎接。
从古至今,傩舞的发展逐渐增添新意。周代时期,傩舞是用来祭祀与祈福的。唐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一种娱乐活动。到了宋代,傩舞的娱乐性质进一步增加,并与其他舞种、民俗娱乐相结合。清代时的傩舞表演更加丰富,不仅拼接了一部分杂技表演,还将假面戏加了进来。
中华文化源远流长,涌现出来的舞蹈、戏剧不计其数。比如惊鸿舞、霓裳羽衣舞、胡旋舞等,都没能真正保留下来。傩舞却在今天仍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,在中华大地多处有迹可循,如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广西等地的农村,仍保存傩舞形式。
这是因为傩舞具备了广泛流传的首要条件——表演门槛低。由于起源于民间,傩舞十分接地气。舞蹈动作像现在的广场舞一样,既简单,又不断重复,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可轻易掌握。傩舞的表演道具简单、质朴,再配合一些灯烛、炮仗、锣鼓即可。
竹球中藏“火”“跳滚灯”有奥秘
12根竹条编织成直径1.2米的大球,借人体力量在空中翻滚、舞动。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奉贤滚灯。奉贤滚灯融合了舞蹈、杂技、武术等,在上海已有700多年的历史,被民间称之为“百灯之首”。
奉贤滚灯又称“跳滚灯”。在表演过程中,演员们手持装有蜡烛的灯笼,通过翻滚、跳跃、旋转等高难度动作,让灯笼始终保持向上的位置。它不仅展现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,也体现了这项非遗活动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相传从明代起,奉贤滚灯已在江南一带形成。据奉贤志记载,当年太平军到奉贤地区时,奉贤百姓欢欣鼓舞,用“跳滚灯”来表达欢迎之情。在民间也有乾隆登基时,百姓用滚灯的形式表示庆贺的传说。
滚灯有一个特殊的制作结构,其科学原理和近代陀螺仪中的万向支架相似。它的内部是由两个同心圆机环组成,机环内有轴托着环内的灯,当球滚动时,灯可始终保持向上的位置,使蜡烛相对稳定。这种特殊的构造使得滚灯在滚动、压、抛等动作中都能保持平衡和稳定。
奉贤滚灯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,其重量和样式都进行了改良,从而变得更加现代化。比如,滚灯从直径1米多的大灯发展到80厘米、20厘米的中小型灯;竹球中的灯从蜡烛到耀眼的LED灯;滚灯竹片从原色到更璀璨的漆色和包彩纸;参与者从身强力壮的男青年发展到男女老少皆可,从而变成一种健身项目,表演展现的平台也从灯会走进了广场。
来源:解放日报
记者:彭薇